第一篇: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物流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方案,为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根据相关的理论、实验和训练,有效的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物力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现状;解决的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2001年的时候,很多高校进行了“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2009年的时候,已经建立了以管理学科为理论依据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其中融合了相关的管理、经济、工学内容等。全国建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也由原来的一所发展为二百八十四所。随着人们对物流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也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相应的也促进了大量物流专业的设立。

1.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案

在进行研究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但需要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要不断的加强理论、实验和训练,建立专业的理论知识,使用专业的技能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以理论为基础,增加专业理论知识

所谓的理论知识主要是指专业或行业对有关岗位和岗位群体所准备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表现自身特点,并且融合符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知识理论系统更加的全面合理。减少反复讲解和相互分割情况的出现,使得课程不能符合实际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研究心理,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稳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计算机和英语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1.2以实验为基础,加强专业使用能力

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时候,很多的学生都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基础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物流综合模拟实验、物流实训实验和有关的实验网络课程。但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际演练,就需要构建实验平台,健全相关的实验器械。为了支撑实验教学的相关软件,像供应链管理、软件提升、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等,利用这些软件对物流的实际过程进行模拟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效的融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3通过实训平台,建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构建稳固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习、并且深入了解实习、不断进行实习,还能有效的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在实际参观和实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物流技巧。通过实验的方式,模仿真实的岗位流程,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为毕业生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相关岗位工作。

2.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构建方式

有效的利用三大平台,融合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建立了以理论、实验、实训三个方面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2.1理论融合实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帮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质量。传播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知识保存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书本中的内容通过实验的模式具体的表现出来。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改善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形势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模式。

2.2理论和实训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强化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帮助理论学习。在实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物流的整体发展过程,不断的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认知来加强理论的学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巨大的帮助。

2.3实验和实训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帮助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深化实验教学。从虚拟的物流实验教学转化为实际的岗位培训,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岗位训练,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掌握相关的工作技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观念,把实验课程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利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

3.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3.1提升知识系统,健全课程构造

专业知识系统主要是通过知识范围、知识模板和知识单元三个部分组成。各个知识范围都和物流管理专业有着密切的关联,知识板块就是对这些知识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各个知识构造都是一些知识单元所拼成的,知识单元属于教学单位,并且具备较强的知识系统,是课程构造的主要部分。物流管理学内容比较繁杂,并且科目也比较多,具有整体的科学特性。它不但需要吸收科学范围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还需要有韶关到南昌物流关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在整体的知识体系方面,和物流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范围,也就是二级学科,主要内容有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和工程等。健全完善的知识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程,所以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对物流进行界限的划分,融合市场中的实际物流管理需求,依据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的办学标准,合理的选择适当的知识板块和科学的知识单元进行融合,而且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还要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反思,强化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创新性教学方式

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转变,现在的学生更加容易被新鲜和具有挑战性的事物吸引。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观念和模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根据老师所建立的创新实验训练,把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效的融合起来,根据老师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是多种物流竞赛通道,利用自主研究、老师引导和专家指点的方式,把实际操作和创新精神有效的融合到竞赛的过程中去;第三是根据相关的案例进行互动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对企业的相关事务进行判断。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对所有合理的答案都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要敢于迎接挑战,发表自己的观念,让学生深入实际,把课堂中的知识融合到实际的物流模式训练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合作,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系统的融合能力,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3.3构建实践平台,强化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操作性强和实用性强,佛山到嘉峪关物流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所以构建教学实践系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根据物流公司的实际特点,融合相关的物流企业,和企业一起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不断的改革校内的实训环境。把企业带入学校,建立相关的实训训练,进一步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含量;引入物流行业中有关的企业业务准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导入企业文化,陶冶学生,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把学校教育和企业有效的融合起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贡献,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少妮.论职业能力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2):41-41

[2]衡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3]曹俊明,林永希.借鉴供应链思维推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物流技术,2015,34(3):301-303

作者:李文超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物流人才供需不能对接的问题,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日益明显,对我们高职院校来说,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兼顾学院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2013年10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列入了由国务院审批的重大专项规划系列,该文件明确了3个发展定位:一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二是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三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劳动者技术技能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以此为契机,各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物流行业、企业特点,自身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不同,制定并实施了灵活多样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围绕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来展开的,没有以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及其未来3~5年的社会需求为参考点,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也无法更好的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多样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职业岗位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这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首任岗位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发展岗位的专业知识;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而且还要关注其日后的择业需求;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企业引进物流人才更加理性,对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仅对其引进的物流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沟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经济区域发展需要来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满足社会当前需求及其潜在需求,提倡在深入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的特性,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及其发展趋势,结合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明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河北省的职业院校为例,“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符合需求,技能适用岗位”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办学资源突出“一专多能”,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行业特色和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人才层次的差异性及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教学内容设计。同时,定期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和新要求,从实际的行业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中重新定位专业的发展,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围绕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根据物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学方法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调整等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要求教师既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坚持“内培外引、培引结合”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制定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加大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和动态管理的力度,完善双师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构建需求导向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改革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教学信息的收集、调控、反馈制度。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和工作规范,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体验,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职业人才市场的脉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全面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张士.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

[3]陶春柳.基于需求链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

[4]柳冰.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论坛研究,2011.

作者:敦蕾 朱显英 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就当下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其未来中职学校课程建立中的主要方面。作为我国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基地,通过怎样的岗位角色教育课程安排来使中职学生自身管理能力、专业素养明显提升,确保其未来发展和发挥中职学生对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本文将重点以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在物流专业管理课程设置上基于怎样的岗位角色进行教学,进而通过对中职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完善中职学校内物流专业管理人才体系建立,为我国输送更多的物流方面人才。

关键词:岗位角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引言

教育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越发凸显其重要性,教育从古至今都是被人类所重视关注的。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也在与时俱进,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学家、教师等多方面的研究也是在不断的深入着,特别是对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与创新。对于中职学校在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上一直没有改变,但随着我国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猛增,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否胜任管理职位成为关键,为加快提高管理型人才战略机制,在中职院校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十分必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针对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科的创新改革,物流管理作为我国当前物流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的行业,自然也在新课程改革的范围之内。从目前看,由于思维认识上过于传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添加岗位角色没有被列入到中职学校重点发展的课程中,因此,往往不能够被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重视。

二、中职学校基于岗位角色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设置的原因

1.制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中职院校在物流管理岗位对人才的培养,很大意义上是对我国社会未来物流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作为中职学生走向社会前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基地,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养成自身良好的个人修养、素养。因此,在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设置中都会将人才培养课程贯穿始终。当然单纯的开授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课程,远远不能达到对中职院校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人才的要求,中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后经过人文素养课程和精神的洗礼一定要时刻保持一颗责任心,将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传授的知识时刻保持,只有始终如一注重个人修养素质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中职院校在创建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时也应该注意这点。

2.完善我国在中职学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体系建立。对于完善我国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体系建立,是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优秀产物。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西方不良思维模式进入我国,冲击着我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对中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造成了重要影响。从目前看,我国中职升学率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不能避免的是,面对中职学生知识能力并没有和其内在道德修养并行发展。基于此点,无论是我国教育部门还是国家领导人在对中职学校园课程未来发展规划上都提出了加强发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建立,尽快完善我国中职学校校园的物流管理岗位角色体系建立,通过不断完善的体系来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看待事物的观点,使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成为指导中职学生未来人生发展上的主要思想之一。

三、解析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物流管理岗位角色同实际生活脱节。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仅在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中被常常提起,在我国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成长阶段都是学习方法上的要求。无奈,我国部分地区学校深受传统教育思维和方式影响,并不能很好的贯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来说,因为其范畴属于文科范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一味的用课本上的知识教授学生,缺少和社会实际发生事件的连接性,影响了中职学生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理念的真正理解。

2.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课程安排有待考量。中职院校开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是基于今后为国家输送主要国家人才的需要,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由于我国各阶段教育一直以来受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主要依靠教师的单方面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知识讲解和灌输,使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缺少学习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知识的自主积极性,没有形成自己对物流管理岗位角色重要性的理解思维,相应的对物流管理岗位角色对其今后影响领悟能力不高。

3.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教学的资源问题,物流管理岗位角色对相应教学的资源也会有很大的要求,如增加一些关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重要性的事迹。很多学校都比较忽视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建设,使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教学中的有一些内容无法完成,影响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中缺少相应的教学资源,缺少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自然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完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培养的建议

1.注重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注重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理论讲述时应当注意和实际社会发展的热点实践相结合,调动同学积极思考的同时,带动课堂灵活性教学,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岗位角色重要性做好奠基;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可以利用假期等学生休息时间,集中组织开展一些让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增强其内在的素养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灵活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灵活性课堂,主要在于要求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保持活力性,不能因为讲课内容枯燥带来恶性循环,造成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建立丧事原有意义。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来说要引起学生兴趣,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类话题。将日常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中,使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脱离文科单纯讲授范畴,不再生硬、理论化。谈论、辩论无疑是上课过程中吸引学生眼球、保持课堂活力的主要方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和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相关的社会性话题,让同学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观点,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3.充分发挥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中职院校建立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力求提升本校学生的素质、道德等人文范畴内素养,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应该掌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教育上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也应该坚持学生和教师二者相互促进的原则,积极发挥在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中的作用。开启同时对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究、社会事件、辩论等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脉络,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五、结语

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作为在我国中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专门培养中职学生修养、职业能力的增设课程,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衍生出的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我国中职院校对于内部关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教学课程的建立并不健全,时间有限,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对于中职学生在知识涵盖上有所要求,对于其自身的本质好坏、素养道德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在中职院校中开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教学对于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希望中职院校在认识到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影响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本校的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为我国社会输送跟多物流管理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超群,浅谈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8):15.

[2]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1):01.

作者:宋赫南 单位:吉林工业经济学校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

摘要】为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物流行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方向,本汕头到长春物流文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实践教学、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提出了几点有建设性且具较强操作性的构想。

【关键词】实践技能;实践教学;系统工程

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节节攀升。截止2014年,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新增15万左右,每年仍以相当高的增长比例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从业人员的源头: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物流专业招生人数占据前三。如此好的专业招生状况,却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难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借助国家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大战略,高职教育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迅猛发展,快速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和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做法导致了高职教育中的实用技能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附属,而非主体。2、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条件的缺乏:要培养实用技能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培养该人才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实训教材等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物流工作的技能人才,经过人才市场的检验,在实用技能型这一点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还必须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尝试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途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程的核心位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很难从课程体系中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从专业课开始,突出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位置。具体做法是: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准确把握对于高职学生,理论够用即可。

二、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并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教学过程:1、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通常要求用最近几年,而实践能力如果用前面几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求教师加速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室,这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通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来保证实训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互赢和多赢的合作模式。与物流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况下的实训环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职业院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还在于是否有好的师资。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希望提升教师的实际技能,转变传统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教师的自身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为了尽快加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采取多种方式的培养,2、多方面引进技能型人才。通过高职院校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无论从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对技能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编制、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的技能型人才,让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技能型人才担任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对实践教学有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院校教师队伍的合理化。

四、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源自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服从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考核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的关键指标之一。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及其它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对师生在创业上给以很大的支持,像建立和市场对接的工作室,在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检验。五、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的转变实践能力考核不同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受实践能力考核需要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限制,实际操作考核很难完成。鉴于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抓紧建立实用、可行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另一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已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谓过程性考核,即将实践能力的考核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讲解,平时作业,现场操作,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多项指标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都续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2]陈国华.如何在物流专业课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2)

作者:任干斌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23工程课程体系重构

一、概念界定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常为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管理等核心运作技能,熟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面向物流专业岗位从事一线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定位大体相同,除了强调德才要求和一线管理人员外,还会着眼于物流大类的某个细分,也即某个培养方向。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从根本上讲,课程体系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存在多种课程体系,如模块课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等。

(三)课程体系的重构

重构原指在不改变软件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性能,使其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我们对课程体系重构的定义是:在不改变原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相关的教学内容,提炼为学习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难度适宜的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四)“123工程”

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关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分解、整合为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20个左右中等规模和难度的学习项目、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即“123工程”。所有学习项目来自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来自企业实践和社会热点的部分内容。首先,“123工程”包含着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既包括“讲解——训练——考核”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重点的理念。其次,“123工程”是一个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完成学习项目所需时间、学习难度等分为三个层次,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为第一层次,即“123工程”中的“1”,20个左右中等规模、难度的学习项目为第二层次,即“123工程”中的“2”,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为第三层次,即“123工程”中的“3”,毕业之前,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60%以上的学习项目。最后,“123工程”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在“123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项目类别、学习领域范围等,将以上不同层次的学习项目重构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新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一门课的改革到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单靠某一门课很难挑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物流专业这样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而且,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根本问题正在于课程设置,甚至被立项为“精品课程”的那门课本身就可能存在某种问题,从而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悖论。

(二)生源质量的下降要求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突出表现在文化课成绩,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通常处于中等水平。这里并不否认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智力等,而是需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三)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所带来的压力

一方面是90%以上的高职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是不足40%(数据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的平均就业专业对口率,物流管理专业还略低于这一平均数。虽然学生未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这已经给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何不在花了三年时间学习的专业领域就业?

(四)以123工程学习项目为依托

“123工程”实施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原有各门专业课程的技能点被碎片化、项目化,原本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点还被整合、扩展和延伸,非常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也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便于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来自企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物流行业的社会热点看似放到那门课都可以,哪个老师都可以讲,其实这些问题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不同专业教师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出发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在123工程的框架之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学习项目,专业教师讲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因为物流的各个功能模块本身就存在效益背反的现象。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一)项目化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化的学习内容首先是按照项目所需学习时间长短和难度分为三个层次,这是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然后进一步设计各层次项目的归类方法与细分标准,笔者建议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学习领域等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分。可以分为设备操作类、设备观摩类、计算方法类、理论观点类、案例分析类、软件操作类、经营对抗类、顶岗实习类、调研类、填单制单类、基本技能类等。

2.按照学习领域课题分。可以分为调研类项目课程、企业物流类项目课程、物流企业类项目课程、流程类项目课程、设计类项目课程等。无论按照哪种分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最终都要做到按同一标准分类时所有的项目不遗漏、不重叠,大小学习项目匹配;同时,同一项目课程中的各个学习项目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

(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

由于改革过程伴随着不确定性,为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本文建议分四步实施,首先,将“123工程”课程体系与当年大二学生现有课程体系并轨实施,在原有课程体系学习和考核的基础上,同步将“123工程”学习项目的考核要求作为考核标准;其次,就“123工程”课程体系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并对实施方案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第三,选定一个班级,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设置参照班级,以便于期末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根据比对结果,适时做出调整;第四,全面实施“123工程”课程体系,持续进行“123工程”学习项目的完善和更新。

(三)新课程体系的考评标准及考核方法

现实情况下,学生所就业的物流专业岗位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学习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在有限时间、精力下,学生可以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比较通用的专业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后,学生可以考虑放弃其中某一部分学习项目,某一门甚至某几门课,只要保证不同层次学习项目的总数达到60%以上,且保证通过。

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1.师资。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现有师资情况,包括师资结构、研究方向、主讲内容等。每位老师应能够独立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配合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当然这一要求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课程资源。首先明确新的项目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的关系,这也是重构项目课程得到专业教师鼎力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为了便于改革的实施,可以先从专业技能特点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着手,逐步延伸至基础课和方向课,将其技能点纳入新的项目课程,此外,针对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应的授课方案。

3.实训资源。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而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实施新项目课程的时候,切不可照搬模仿,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条件好的,可以作加法,增加学习项目,条件一般的,可以作减法,学习项目内容不恰当的,也可以作相应调整,总之,不能离开现实条件。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1.转变途径。学习项目的设计离不开物流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打破原有的框架体系,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这也需要获得团队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努力,一是借助外力转变,从校外请高职教育研究专家来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或者带领团队教师到兄弟院校那里求经取宝。二是自我转变,可以采取榜样示范、内部培养、教学体验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2.转变内容。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方面就可以讲得清楚的,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而不是考倒学生。因此如学生需要,可以向学生公开所有的题库。二是教师的角色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评价,即学生是否通过了某个学习项目,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因此,极端情况下,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申请讲解前直接开始考试,其实学生考试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三是专业教师的团队观念,不能只是上好某一门课,而对其他课程不闻不问,要知道,人的时间、精力、经历等都是有限的,单靠某位专业老师的努力是培养不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须发挥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四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帮学生选择,甚至强迫学生选择,这主要体现在学习项目的选择方面。

(三)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改革是要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实施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工作做法,对原有教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必然给相关人员增加不小的工作量,这些都难免会引起教务管理部门的反感,甚至是否定。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得到各方面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他们能够为专业改革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做好与教务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沟通,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途径为他们争取正当权益,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此外,教学改革团队的教师必须要锐意改革、树立信心、坚守信念,力争尽善尽美的完成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四)学习项目的持续改进与更新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学习项目需要持续改建与更新,既包括每个学习项目的题库,也包括每个学习项目本身。要想学习项目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持续更新。这是企业实践和物流行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建议每年够淘汰约1%的学习项目,增加约2%的学习项目,修订约3%的学习项目,以保持学习项目体系的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周宁武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物流管理专业案例教与学思考

【摘要】文中以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分析了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通过案例教学机理分析阐明了案例教学对物流管理专业“教”与“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团队学习对案例教学的影响,并分析了团队学习与案例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团队学习

1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对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随着物流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量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物流专业人才。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几乎都会涉及到物流,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系统的运行等都需要物流系统的支撑,因此,物流人才的需求也空前的增加。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国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数量由2008年的238个提高到2013年的393个,是物流管理与工程目录下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步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同时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毕业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根本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教”与“学”。与其它大多数专业学科来说一样,要想提高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首先应从教师课堂教学抓起。鉴于物流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不能按照传统的传授模式,按照固定方式、始终如一的进行教学,需要从学生的接收状况和能否通过授课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设置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教学思想、内容、策略和程序等一系列的变革,能够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效果。其次,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抛弃原来的被动式听课,通过建立团队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也体现在了案例教学中。

2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当前学者在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物流管理教学的方法。情景模拟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提出,其主要思想就将实际的物流活动中某些场景在课堂中再现,模拟出一种逼真的工作环境,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相关环节的管理和问题的解决,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考察其心理素质和潜在的能力,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但是,该方法对模拟情景的设置以及活动方案的策划要求较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来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来源于物流企业或相关物流部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相结合,用形象的表达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物流各个环节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但是,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案例的时候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同时也理解讲授的内容,然而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在短时间内会忘记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视频教学,在现代物流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PPT教学之外,其它信息技术也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例如借助视频资料讲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以及应用现状,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平台,便于老师与学生的问题交流[3]。实践教学法,随着当前社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发展变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以后能否胜任物流相关岗位,因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献[4]提出了“岗位-任务”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综上可以看出,当前对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相关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相关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改进物流专业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未能充分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基于案例的教与学

案例教学方法由来已久,一百年前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了案例教学方法,最初应用到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后逐渐得到推广,应用于不同专业教学过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来说,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与“学”两方面产生的效果,因此,首先应该对案例进行甄别和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目标明确

物流活动涉及的环节很多,物流运作过程系统性较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应课程具体内容,选择与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研究,搜索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力求通过案例让学生轻松的了解到相应知识点,并且留下深刻印象,便于在今后的应用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3.2案例真实

案例的来源应是真实的,不能凭空捏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归纳和搜索国内外物流运作的相关案例。物流专业教师大多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对实际的物流运作认识不多,因此造成在理解案例和讲解案例的过程中不够深入和透彻,以致造成案例教学效果不好。因此,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接触物流企业以及物流相关行业,增强自身对真实案例的理解。

3.3案例研究

为了使课堂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不同的案例还应制定不同的讲解方式,有些案例使用PPT可以直观的显示,有些案例使用视频更加形象,有些案例使用模型效果会更好,因此需要在讲授前,针对不同的案例制定不同的讲解方式。以上是对案例教学中“教”的方面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师案例讲授的效果;另外一方面,课堂是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一方面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还应对“学”进行研究:

3.3.1调动积极性

近年来,专业教学中学生逃课现象不断出现,与基础课不同,学生大多认为专业课内容相对基础课来说便于理解,因此课堂学习态度较消极;另外一方面是认为课堂枯燥,即使是坐在教室,也往往是在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因此,为了提高“学”的效率,首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来,除了日常使用的提问等方式外,还应使案例更加贴近生活。

3.3.2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目前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汕头到江苏物流中已经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通过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7人为一个小组,选择的方式可以根据每门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来确定。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需要及时掌握小组成员的出勤、课堂案例问题的搜集以及组织小组成员开展课堂讨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小组应及时对教师设计的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课后组织小组成员完成课程作业。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对于存在的专业问题,组长应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师,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接受状况,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4结论

总体来说,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和抽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运作,在掌握物流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团队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案例教学效果,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许敏.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112-113.

[2]崔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技术与教育,2010,24,(2):57-59.

[3]卜雷,边锐杰,杨霞芳.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1,(5):122-123.

[4]杨静.关于本科物流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3-4):73-75.

[5]王红军,许正权,王华清,曹庆仁.通过团队学习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7):294-295.

作者:刘新全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

第七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对吉林大学2008———2014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问卷调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对如何更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提出对策如下: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物流体系发展的逐步完善,物流业重新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物流学科地位也日趋巩固,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近几年,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六十余万,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持续良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调查与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便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也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1.经过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2014年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见好转。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寒流,物流行业毕业生从属就业难大流,一定程度上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

2.目前物流企业缺乏人才。从大多数物流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于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强、熟悉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然而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1.重视职业差距,没有准确定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下降,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向积极转变。但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接受薪资低、苦力重的工作,依旧抱有精英心态,就业眼光局限短浅,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择业。

2.忽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欠缺。近几年来,据校园招聘物流人才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存在漏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不过关。

3.实习经历缺乏,社会过度制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假期实习经历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衔接存在不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为问题所困,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与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开展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学院蓬勃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与就业现状。就业率所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以及性质等,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地区,调查初期考虑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3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省内,东北、华北地区合计占58%的比例,南下择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39%,东北、华北地区合计为64%,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差异变化较小,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回流,但在南方就业的毕业生依旧占多数。通过对7届毕业生的就业比对和问卷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在东北、华北地区择业的毕业生,大多基于地缘优势,于环渤海地区择业比例较大;南方择业依旧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择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此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吉林省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信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78份,其中男92人,占33%,女186人,占67%。2008届毕业生至2014届毕业生所占比重分别为8%、7%、12%、18%、15%、18%、22%。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跨年级较多,更多集中在毕业生工作地域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就业地域是否会改变。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与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物流相关企业录用,16%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表明一部分毕业生自毕业签约工作以来,已经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针对这一现象,学院也组织对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经过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学院分析讨论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他专业相比,行业壁垒很低,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行业就业,例如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其他管理类专业等等。同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专业之间的跨度并不是很大,这对于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定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导致物流行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的因素之一,容易造成行业人才利用的不稳定。

(二)行业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大

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特别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初阶段,一般需要掺杂一些搬运等体力工作,部分学生由于择业观的不坚定等因素,对此不能适应,于是产生转行的念头,选择相对轻松的职业。通过对调查学生的了解访谈,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次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经过调查显示,2010届至2013届的跳槽率都高达30%以上。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的社会实践性比较强,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从业经验也较多,而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忽视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积累,且专业知识并不是很牢固,在从业的过程中,常常碰壁遇到挫折。因此,毕业生通常在对该行业的业务熟悉后,跳槽机会较多。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稳定性较差;且在私营企业中,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压力较大,加之从业工作强度大,许多毕业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3.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体力劳动,是学生希望通过跳槽另择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由于服务行业的相通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转入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也是相对容易的。

(三)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占劣势

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关注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处于中等水平,实习转正后基本为5000~6000元左右。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一方面认同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行业,性别歧视现象更为严重。若将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很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因而当性别与择业交叉时这一问题更加突显。

四、结论

总之,当前的就业现状要求,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真正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张曙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谢五洲,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黎业芬.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解决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9):79.

[5]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9):35-37.

作者:金鑫 梅士伟 王丹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第八篇:物流管理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设备与技术不断完善,各大高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均纷纷开始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校教学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普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工处理技术、拷贝技术等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水平。因此,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展开探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一、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教学手段,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从最先的黑板、粉笔、文字教材、教具、到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双向传输交互网络系统等。[1]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与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通过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主要特点

(一)实践性强

物流管理是一项操作性强的管理活动,其运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固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确保有一定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物流管理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相关物流管理基础理念与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为今后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企业采购、仓储、运输组织、配送、理货及信息处理等环节工作当中。

(二)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

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2]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3]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五、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应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设备与设施,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魏娜,陈媛.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0):148.

[2]宋路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226-228.

[3]曾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155-156.

[4]王金妍,李国龙.项目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24).

[5]王成林,王右军,贡祥林.提高物流实验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J].物流技术,2010,(8).

[6]钟灵.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7]周志军,李志刚.关于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

[8]周万海.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

[9]杨放.关于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物流人才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10]莫柏预,廖惠兰.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07,(2).

作者:李超群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践分析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践分析摘要:[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物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物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与管理是物流管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从物流管理

2480查看详细
2018年12月30日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创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创建摘要:【摘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于2010年9月开始申报,2011年上半年正式立项并独立招生。该项目具有特色明、起点高、理念新、前景好四个特点。从立项至今,该校主要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

1810查看详细
2018年11月10日

物流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摘要】针对“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这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文中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建设为例,提出了践行低碳教育理念,推动旨在减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专业设置与产业

2290查看详细
2018年11月10日

新闻投稿发布车市

新闻投稿发布车市新闻投稿发布车市新闻投稿发布车市

5640查看详细
2018年11月03日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5880查看详细
2018年10月21日

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及体系研

摘要围绕电力物流应急协同的流程和环节,从物资基础设施建设、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交通运输渠道拓展、综合信息化水平、应急管

2320查看详细
2018年10月01日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