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物流发展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制造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现代物流发展程度。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行为的深化、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关系得到加强,制造企业物流水平逐步提高。一方面,制造业的改造升级释放了大量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升级。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处于由实物配送(Distribution)向一体化物流(Logistics)过渡阶段。

制造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在过渡阶段中,制造业物流显现了八大趋势。

1.制造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规模快速扩大,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为359004亿元,比上年增加26.9%,增速快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比例为74.7%,比例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不仅比重最大,而且增长最快。2005年,制造业物流总额比上年增长26.90%,比农产品物流额、进口货物物流额、再生资源物流额、单位与居民物流额等同期增速快得多。

但是,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物流需求分布不平衡。在制造业物流额的构成中,机械制造业物流额所占比例最大,为40.3%,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还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例分别为9.2%、7.5%、6.8%;所占比例较小的有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比例均在1.0%以下。

2.物流业务发展正在由生产、销售环节向采购环节迅速扩展,部分企业开始向回收(循环)物流发展。

在传统制造业物流活动中,采购环节通常不被重视,而事实上采购环节又是最有成本节约空间的环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增加制造业企业销售额一般是比较困难的,而物流成本下降则相对容易,由此可见,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十分重要。

例如,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采用订单采购物流管理。其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的: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样,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实现了低成本、准时化的采购物流,并与生产中的实时物流和专业化的销售物流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企业为整体的一体化物流体系,推动了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提高。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主要汽车企业,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都普遍采用这种准时有效的一体化物流管理的模式。

3.物流发展目标开始由加快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向整体优化、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已经有一些制造行业物流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加快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向整体优化、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转变。

例如,在传统石化企业物流活动中,企业往往只重视加快销售、降低销售成本,注重加强和改善企业产品销售绩效的提升,但在生产、原材料供应等环节的物流管理还相对落后,使得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脱节,效率不高,整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燕山石化为代表的许多石化企业开始提出整体优化、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的物流管理目标。实施整体优化后,燕山石化成品油的销售配送可以直达最终用户――加油站,其物流管理模式基本与国外接轨。

4.物流发展的精细化、专业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在调研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物流发展由粗放的物流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转变的趋势明显加快,物流发展的行业特征越来越明显。

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简称辽渔集团)近年来为了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要求,根据水产行业的特点和产品的特广州到镇江物流征,着力加强水产品物流和冷冻储藏业务,打造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目前辽渔集团已拥有功能齐全的大型冷藏库5座,冷库年吞吐量达到43万吨,向客户提供水产品的冷冻粗加工及其他食品的快速降温或速冻服务,形成了具有水产行业特点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制造企业普遍拥有一定物流基础设施,内资企业平均规模远大于外资企业。

全国第二次物流统计调查资料显示,制造企业普遍拥有一定物流基础设施。2005年制造业重点调查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自有仓储面积为7.2万平方米,占平均使用仓储面积的60.1%,平均租用仓储面积4.8万平方米,占39.9%;重点调查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58辆,装卸设备35台。同时,据调查资料,制造业重点大类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平均规模又大于其他行业。

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基础设施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在物流基础设施拥有量方面,内资企业平均规模远大于外资企业。

6.物流业务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合趋势明显。

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物流业务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但物流业务整体外包较少,运输外包比重较大。

据第二次全国物流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运输业务主要靠外包来完成。2005年,在所调查企业完成的30054万吨货运量中,货主企业自我完成的只有9900万吨,占总量的32.9%,委托第三方完成的达20153万吨,占67.1%。这一比例比上年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

同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合趋势明显。2006年8月,宝钢集团北方物流中心与辽渔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确定辽渔集团大连湾新港正式加入了宝钢集团北方物流网。大连湾新港将提供2万平方米场地作为宝钢仓库,并在其上新建一座6000平方米的宝钢仓库;同时以最优服务提供港口装卸、仓储等一条龙流程。宝钢大连物流中心建成实施后,大连湾新港将举全港之力,竭力打造“宝钢精品”,以此将大大增强钢材吞吐量。类似的还有本钢和中远集团的战略合作等。目前,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实现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已经形成一种有利趋势。

7.物流信息化作用越来越关键。

随着近几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信息化受到了普遍重视,物流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现场物流采用看板管理的占25%,采用JIT配送的企业占11%,采用原材料直送工位的占44%,采用精益化物流管理的占6%,采用条码信息系统的占13%,采用了企业集成化物流系统的比

例为13%,与第四次调查相比,企业物流系统有较大改善。

我国重点制造企业在物流系统改善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占23%,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企业占18%,原材料采购采用招标采购措施的企业占37%,采纳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占49%,实施ERP信息化管理的占47%,进行了业务流程优化的企业占29%,采纳了其他各种物流改善措施的企业占31%。

8.现代物流技术与产品在企业物流作业中开始得到应用。

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作业中采纳了许多现代化物流技术与装备,其中使用物流单元化容器的企业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企珠海到朔州物流业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企业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企业占27%,生产线采用了连续自动输出线的企业占46%,采用自动包装与码垛技术的企业占19%,采纳其他物流技术的企业占28%。

现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企业物流组织的影响,将导致新的物流组织出现,而且促使物流组织的层次在不断提高。

中国制造业企业物流的问题与差距

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尚存在不少问题。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小、散、差”,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散:产业集中度低,差:劳动生产率、市场辐射能力、研发能力等均较弱。

中国制造业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主要表现在:

1.现代物流理念缺失,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应用程度较低。

我国制造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的时间还不长,各方面认识还有限,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程度较低。

2.物流总体水平较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生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并不明显。制造业整体上未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企业的采购成本高、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量大,资金占用多且周转缓慢和周转期较长,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受到很大制约。制造业物流费用率仍然高居不下。

2005年我国制造业物流费用率为8.5%,虽然同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仍然远远高出日本制造业4.8%的平均水平。

3.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物流人员主要是从企业内部运输仓储部门转换而来,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一体化物流业务的要求。而制造业物流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一些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特别是缺乏在制造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我国制造业物流人才的供需脱钩。

4.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物流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我国传统制造业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习惯于自成体系,物流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物流网络不够健全,未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企业的采购成本高、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量大。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受到很大制约。

另外,我国制造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机械设计方面,CAD在发达国家已经覆盖了制造业的60%,而我国还不到10%;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柔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而我国目前仍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在管理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开发并应用了JIT、LP、AM、CE等新的制造模式及MRP、MRP II等管理技术,而我国制造业多重生产技术轻管理技术、重信息化忽视集成化物流管理,特别是物流技术、人与团队之间的综合集成管理。

5.传统制造企业物流发展不平衡。

我国传统制造业物流在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第一。东、中、西部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资源型地深圳到金昌物流区流出量与流入量差距很大;第二,城乡物流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第三,制造业内部行业物流发展不平衡,部分传统产业物流模式转型不快;第四,各物流环节发展不平衡,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的分离外包慢于销售物流;第五,基础性服务与增值性服务发展不平衡,增值性服务所占比例仍然不大,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配套不好,公路运力相对“过剩”,铁路运能依然不足:普通设施设备“过剩”,特种、专用设备不足;物流基础设施分属不同的地方、部门和行业,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6.企业自营物流居多,物流设施利用率低。

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物流和产成品销售物流主要由企业自理或由供应商提供,极少由第三方来承担。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企业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9%,产成品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8%。我国的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代理的比例更小,其自理物流的能力也相对更低。而1996年美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已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

据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目前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中有49%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汽车车队、4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48%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9%的企业拥有高架库或立体库、13%的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其中汽车空驶率大于50%的企业为5%,累计平均空驶率达34.7%。

7.制造业物流费用增长较快,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例偏高。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我国制造业物流费用为3056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9%,增长速度高出全社会物流费用5个百分点;制造业物流费用不仅增长较快,而且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2005年为90.3%,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在制造业的主要大类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物流费用增长较快,增速均超过制造业17.9%的平均增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物流费用增长较慢,增速保持在7%~18%之间。

在制造业物流费用构成中,机械制造业物流费用所占比例最大,为23.6%,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例分别为10.2%、10.0%和9.6%;所占比例较小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比例在3%以内。

8.物流费用率呈下降趋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行业仍然偏高。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第二次全国物流统计调查数据,2005年制造业物流费用率为8.5%,比上年下降0.65个百分点。各

个大类行业的物流费用水平普遍有所降低,物流费用占工业品物流额的比重,即物流费用率普遍下降到10%以内。反映出随着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制造业社会物流效率整体上提高了。尽管如此,我国物流费用率总体上仍然偏高。2005年8.5%的物流费用率高出日本同期水平3.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物流费用率较高的仍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2005年分别为17.2%、11.3%、8.9%和8.8%;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相对较低,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目前国内制造业物流的问题,并使行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运用系统思维和和谐发展思路,从制造业物流的布局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几方面着手,培育适合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制造业物流的布局政策包括制造业基地重点布局、产业集群网络布局、行业示范布局三个部分。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集中度并不高,规模较大的制造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和辽宁省中南部,制造业物流适合在这些制造业基地相对集中、重点布局,比如在基地建成若干制造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

产业集群网络布局政策包括完善产业集群区内的制造业物流网络,如运输网络、仓储布局网络、信息功能网络和综合服务网络,以及在产业集群区域建立物流联盟的运行模式。这种物流联盟可以是由产业集群的各个成员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建立的虚拟物流联盟,也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形式。

制造业物流行业示范布局政策主要是指以行业内的一些优秀企业为典范带动其他企业的改进。

制造业物流的组织政策应包括培育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组织、实施企业物流流程再造、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协作网络、开展工业超市试点、合理安置制造业物流设施及人员等内容。

除此之外,制造业物流的技术改造,比如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制造业物流标准体系等对解决目前的行业问题也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消费品工业为核心的出口型增长机制,通过扩大沿江和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来振兴内陆经济。但是,在现实中,经过30年以上

2110查看详细
2020年09月13日

空港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地球村”的预言正在逐步实现,航空运输成为了现代交通运输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基于机场

451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08日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