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0-08-21 23:35:01
摘要农产品物流是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技术及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服务薄弱、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落后等制约了农产品
农产品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及供求结构的转变,农产品流通已从过去的从属地位变为先导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以现代农产品物流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对加快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农产品物流的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分析
1农产品物流的市场需求
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农产品物流落后于全社会物流的发展。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7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农产品物流总值在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很小,仅占2.24%,并且同比发展增幅只有16.9%,远远低于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7.2%的增长幅度,农产品物流增长空间广阔,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2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每年的农产品产量约12亿吨。其中,粮食总产量接近5亿吨,加上进口,每年进人流通领域的商品粮约1.7亿吨,这是农产品物流的一大来源;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尤其是轻纺工业与食品工业的原料,产地比较集中,商品率也大大高于粮食作物,因而对物流的需求也很大;我国海洋水产业总量约400万吨,商品率很高,大部分进入物流领域并且采用一定的流通加工形式。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7佛山到文昌物流000万吨左右,由于市场组织化水平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是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30%。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50多个国家的调查,果蔬产品在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为5%左右,美国为1%-2%,而我国高达25%-30%,每年要白白损耗8000万吨。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多万吨,蔬菜3000多万吨;开发采用先进的保活保鲜技术和装备使水产品的损耗率降低到3%、鲜度指标提高一个等级,则可减损增效40-50亿元。
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仅以粮食物流为例,通过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采用可使粮食物流企业实现粮食物流损耗降低2%,粮食物流成本降低4%,企业资金周转次数平均提高1次,粮食在途时间明显缩短的目标。我国粮食年流通量约1.7亿吨,物流环节的抛洒、破碎等造成的数量损失占流通量的约5%-7%,一年损失粮食达850-1190万吨。实现粮食流通损失降低2%的目标,可以解决3,000多万人口的生存,相当于新增土地种植面积640万亩,由节约创造效益达34亿元。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国农产品物流数量巨大,品种繁多,物流需求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仍很落后,流通渠道、物流技术、信息不畅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
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六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民生产者获得信息的渠道狭窄,获得的信息数量有限,质量也难以保证,生产的盲目性大。农产品流通虽然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目前全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多家,但市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都很薄弱,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场韶关到邵阳物流内缺乏有活力的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价格形成多是通过讨价还价的形式,效率低,而且不能真正体现农产品价格,实际是业务批量放大了的集贸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
农产品的鲜活性又决定了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以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原因。以粮食运输为例,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运输采用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而国外发达国家早就采取“四散”即散装、散卸、散储、散运。
第二,储运技术。由于农产品大多数属生鲜易腐产品,因此需要先进的储藏设施来保证对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现在国内保鲜水平较低,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发达国家则从田间采后预冷到消费者冰箱形成一条冷链,损耗率仅有1%-2%;粮食储藏方面,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监测粮温、控制粮情变化的管理方式普及率还比较低,粮食品质监测方式在许多粮食企业还比较落后,国外以植物性杀虫和物理杀虫方法为代表的生态储粮方式在我国还很少使用。
第三,包装技术。中国的蔬菜运到日本,要经过很多环节,中国农民从种植、车运、船运等过程都非常辛苦。而日本的物流业在日本港口码头附近就有工厂,拆开集装箱后,迅速搞成小包装,两根大葱一个塑料袋,两三个青椒一个小塑料盒,立
刻送到超市,甚至送到居民家里。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农产品包装技术的落后。第四,交易技术。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绝大多数仍处于“看货一讲价一挑选一购买”的较原始的“协商买卖”,即“对手交易”的方式。达成远期性契约交易的甚少,采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协商买卖”交易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一是协商买卖是买卖双方私下议价达成交易,不是竞价成交,透明度较低,竞争性相对较弱,不能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原则;二是一对一的议价需要寻找多个对手,不利于节约交易时间,不利于提高流通效率;三是对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要求低,商品档次不高。
3农产品物流标准不一,降低了物流效率
当前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提高了物流成本,极大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各物流职能部门又难以协调,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物流大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物流效率和效益。
4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网络建设不畅
信息是物流的神经系统,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需要及时处理,高质量地传递。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因特网、条形码、EDI、GPS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服务。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多样性等方面都处在较低水平。据估计,我国物流业仓库的使用率仅为40%,汽车空驶率高达37%,相当于150万辆载重汽车来回空跑。在服务空间上,物流企业只在本地区提供物流服务,跨地区提供的服务很少,更难以形成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
5农产品物流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存在严重壁垒,水路、航空、铁路、公路、管道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各自为政。这种条块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
6农产品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不规范
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从地头到餐桌,需要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需要紧密配合才能保证农产品物流的有效运行,才能获得农产品的价值实现。由于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的特殊性,更要求农产品在流通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这方面我国较薄弱,急需进行科学规范。
三、完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业物流贯穿了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重要环节,对农业的系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业意义重大。
1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物流既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农产品物流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应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环节的设施建设等。如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政府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并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2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
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物流主体可以是以下几类企业:一是国有流通企业,如国有粮食企业、供销公司;二是农业公司,即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三是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整合农产品物流市场,其效果是非常积极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它能将农产品从农户或农产品生产企业手里直接送到零售商的货架上,甚至是消费者的菜篮子里。此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农户或农产品生产企业直接下订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真正实现“订单农业”。
3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所谓农产品电子商务,就是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使农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迅捷、安全地实现。
4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推进共同配送农产品物流中心是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一种是以销地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如北京新发地、大钟寺、岳各庄、深圳布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另一类是以产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如山东烟台苹果批发市场、山东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等。目前这些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年交易量很大,但是占全国农产品交易总量的比重仍然较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今后还应构建一些有特色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物流中的配送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食品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必然趋势。从配送成本角度考虑,共同配送提高了车辆装载率,达到规模效应,较厂家直送、一般配送更为经济。对中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而言,自建配送中心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因此,多家食品企业共同构建配送中心是可选方案,尤其是多个厂家协同一致的共同配送对节约物流成本更为有益。
5加强农产品物流的绿色管理
农产品物流的绿色管理表现为:(1)运输绿色化。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发展多式联运,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农产品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2)流通加工绿色化。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附加加工等;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3)包装绿色化。要做到包装简化,尽量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尤其是在食品流通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并对包装上印刷的广告与使用说明做出明确的佛山到恩施物流规定,建立合理的包装材料回收体系。
6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所谓冷藏链是指在特定的低温条件下,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之间,对易腐易感染品进行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的各种冷藏作业管理的特殊产业链。资料表明,根类和块类产品的25%,水果和蔬菜50%,肉、鱼、奶等易腐食品的100%都需要冷藏,这样才能减少目前正在发生的惊人损失,由于产品始终要保持在低温条件下的特性,与其他物流供应链相比,冷藏链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1)冷藏链的成本高昂,在冷藏品的加工、储藏、配送到零售商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因而其投入成本很高;(2)冷藏链需要相当强的技术支持,冷藏链各环节、各接口都需要特定的冷藏技术的支撑;(3)冷藏链对时间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冷藏品的保质期很短,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供应链转移过程;(4)整个冷藏链的商品质量控制难度非常大,要保证冷藏品的最终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这给冷藏品全程质量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
国外的农产品冷藏链发展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冷藏链物流管理系统。我国目前正致力于冷链建设,并纳入“十五”计划。如中国肉类协会特别强调,“十五”期间,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适应小包装、冷冻肉生产的发展,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运输和销售环节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以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责任编辑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