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供给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主要来源有:一是低学历无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量充实到一线操作岗位,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或参加相关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二是参加社会培训取得相关资格后进入相关企业一线操作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比如报关员、单证员、采购员等;三是各层次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四是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高学历的业内人士,他们大多已晋升为物流企业高层管理者。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对从业人员学历和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高校已经成为培养较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物流专业在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中已经由“新”变“热”。那么,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如何呢?

二、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优秀教材缺乏。教材的编著者缺乏实践经验,而实际从业者或缺乏理论功底,或没有动力参与教材编撰,结果使优秀的专业教材少之又少。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能够从事物流教学、科研和实务培训的高级人才数量不多。三是硬件不足。不少开设了物流专业的高校在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学生对物流设施和设备的了解只能借助图片和视频,而对于物流操作流程的认知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

当前,有物流专业的高校主要开设有商贸物流、工程物流、生产物流、物流设备管理、国际物流、国际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方向。结合高校特色和现在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分析,部分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过分迎合市场需求,较少考虑如何与本学校优秀专业的结合,使得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无法共享学校原有的优质资源。专业课教学则通过外聘教师或由关联性不强的其他专业课教师来完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素养可想而知。

(三)课程体系设置受限太多,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主要是模仿国外高校或借鉴开设该专业较早的其他高校经验来设置课程,缺乏科学论证,加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几门核心专业课程,这样就构成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未充分考虑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环节时间较短,加上经费限制和实习单位联系困难,实践环节多数安排在校内或是一般的企业。此外,部分本科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定位是物流高层管理人才,而不是一线操作人员,因此从理念上重理论、轻实践。

(四)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国内有400多所普通高校、800多所高职院校、近2000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培养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应聘到低层次岗位心有不甘,应聘高层次岗位时又觉得力不从心。这样就出现不同层次教育背景的人才集中在低层次岗位过度竞争,相关企业对留住较高学历的应届生心存疑虑,造成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求职“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

(五)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形式多种多深圳到哈密物流样,比如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签订定向培训协议、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带薪实习工作岗位等。对于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这些合作方式其实很难起到作用。一是普通高校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时间太短,且实习单位需要学生自己联系,这意味着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不现实。从企业角度讲,频繁的人员流动势必增加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作业效率,这就影响了企业成为高校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二是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即使带薪,若是协调不好也可能出现“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增加实践时间和以学生充当廉价工人之间的平衡难度。加上学生在外期间安全、学习、思想等方面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这些都会影响学校安排学生长时间校外实践的决定。三是有些实习基地类型单一,学生感觉实践内容和所学专业不对口、实践目标不明确,对到企业长时间实习产生抵触心理。四是对顶岗实习的考核多流于形式。

三、立足供求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分类,当前物流人才需求分为宏观物流人才和微观物流人才两个层次。宏观物流人才主要指研究型高端人才,是对物流理论和实践前沿进行探索和传播的一个群体。这部分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小,且培养最困难,应主要由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来培养。微观物流人才中的高级人才主要指企业高管人员,是站在物流行业金字塔尖的人才,包括物流咨询师、企业执行总监、公司副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除了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懂得必备的物流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这类人才主要是从中层管理人员中培养而来的,基本上不从应届生中直接招聘。但是,这类人才是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方向。微观物流人才中的中级人才包括物流业务经理、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操作主管等,一般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从业经验,对本部门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这类人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汕头到青岛物流,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合理制定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来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比如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实践机会的角度考虑,外向型加工为主的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可开设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国际货代方向专业,承接产业转移致力发展加工业之类城市的高校可选择生产物流方向。这样,既依托了原有的优势学科或学科背景,又考虑了区域经济特色,为学生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可以形成物流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校要充分考虑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度压缩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比重。

(三)提升高校教育资源质量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应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出版一批精品教材,也可引进一些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翻译试用后修改完善形成教科书。同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考察、培训、进修,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参与其经营管理,或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开讲座、作报告,改善高校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另外,可采用校企共建、共同使用的模式,让校内实训室不仅作为学生校内实习和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场所,而且可以针对企业员工开设培训课程,从而解决高校投资困难和企业培训师资、场地缺乏的问题。

(四)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德国在协调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值得我国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法”针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作了明确的要求——“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成为职校的实习基地”。入选的企业认为这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可享受大量优惠政策。成为实习基地的企业设有“企业教育中心”,与学生签订“教育”合同,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是分离的。通过这些,在德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完成学业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因此,建立校企之间长效、良性的合作机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激励、办法细则引导企业承担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责任。学校和企业间也应共同探讨校外实践的方案,比如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实习项目的设计、企业教育中心汕头到成都物流的建设等。

相关文章

基于客户服务的物流理念解读

摘要本文理论上――物流概念的演进和实践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两个方面论证了客户服务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理念,并阐述了什么是客户服务。3980查看详细

2020年09月24日

中国物流业:升级正当时

中国的工业产业可能还会保持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速度,但物流的低效率已经不容敷衍了事。对中国人来说,保证廉价商品的出口,似乎从

1830查看详细
2020年09月12日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校企合作机制实践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校企合作机制实践探究摘要:摘要:文章在对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合作困难的因素进行分析后,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为例,从四个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为校企深度融合中学校和企

2080查看详细
2020年09月03日

基于金融物流的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摘要】金融物流融资的本质是将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变为乐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并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将目前已有的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运作模式

260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28日

我要开家物流公司

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生命

237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23日

国外典型港口物流的成功发展模式与

摘要当前,国际先进的物流港口主体利用自身区位及资源优势,借助高科技手段,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形成一套成功发展模式并

350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21日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