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Based on concentration ratio index and panel data model,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year 2002 to 2010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logistics in China and i佛山到常德物流nfluence of some input factors on i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parity of logistics in China, i.e., logistics in the east China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China and that in the west China. In input factors, informatization influences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logistics higher, whil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does lower. As to logistics jobholder, no influence is found. Logistics in China is in a restructuring period, and the disparity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logistics in China.

Key words: logistics; regional disparity; input factor; concentration ratio index; panel data

0 引 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物流贯穿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05年12月起,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需求层次不断提升。2009年3月,作为唯一的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被国务院纳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发挥其纽带作用,力图通过物流产业的良性整合和快速发展,推动其他九大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产业竞争力。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达125.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占GDP的17.8%。虽然总体形势良好,但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失衡,无论对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而言均是不利。因此,客观评价我国物流的地区差距,分析物流各投入要素对物流地区差距的影响,不仅对区域物流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也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推进各地区物流均衡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物流的地区差距方面研究受到重视。Liu等(2008)[1]从五个方面,建立地区物流评价体系,评价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贡献程度,并采用包络分析实证研究了中国6个中心城市的物流效率差距。Quan等(2008)[2]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包括20个指标的物流发展水平评估系统,经分析指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物流发展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并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直接关系。张建升(2011)[3]的研究显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在缩小,但三大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物流业发展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温永建等(2008)[4]基于面板数据的检验方法,对东、中、西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与经济增长的不同的因果关系以及贡献率大小。

在中国物流地区差距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不少研究归因于物流效率、物流基础设施、区域市场化程度以及港口物流等。田刚等(2009)[5]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各地区物流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情况。研究发现:东部地区TFP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中国物流业TFP 存在明显发散趋势,发展模式面临转型。He等(2006)[6]则采用数据包络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物流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物流效率显著低于东部地区,效率最低的地区都处于规模增长的阶段,因此建议通过调整输入结构,加强第三方物流、物流中心和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来提高物流效率。Tan和Zhang(2010)[7]采用Barron回归方程分析了1998年至2007年间中国30个省份物流增长规律后认为:在研究的10年中技术效率是物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虽然物流业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生产力仍比东部地区低,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该研究组(2010)[8]还采用戴尔指数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关于地区物流发展的确定性模型,初步探讨了人力资本、地理位置、区域物流政策、市场开放、物流网络对地区物流发展差距的影响。Yuan和Kuang(2010)[9]基于面板数据和相关模型,比较分析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物流产业的结果表明:物流业的发展已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三大地区有明显差异。在较发达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欠发达地区,货物周转量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Zhang(2008)[10]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表现出空间集群趋势,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并从东向西梯度降低;中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可能是由于其连接东部和西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刘秉镰等(2010)[11]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托宾模型分析了省际面板数据后指出:我国区域物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区域物流效率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东部地区物流效率较中西部地区略高。 从现有的研究看,中国物流存在的地区差距已得到认识,但其影响因素仍在探讨之中。本文根据2002~2010年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集中度指数,分析中国物流存在的地区差距;并基于物流投入要素的视角,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对中国地区物流发展差距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地区差距――集中度。采用集中度指数(Concentrati珠海到钦州物流on Ratio,CR■)计算各项指标,评价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差距。通常n的取值为4或8,本文n取值为6,主要考虑样本为我国31个省份,20%的取样率更具代表性。计算公式为:

CR■=■ (1)

其中:CR■: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前6省份的集中度;X■:表示第i个省份的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

1.2 物流投入产出模型。根据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物流发展水平的生产函数:

Y=A*LI■*LJ■*I■ (2)

经过简单的对数变换得到:

logY=logA+αlogLI+βlogLJ+γlogI (3)

其中:Y为物流发展水平,A为全要素生产率,LI(Logistics Infrastructure)为物流基础设施,LJ(Logistics Jobholder)为物流从业人员,I(Informatization)为信息化水平,α、β、γ为弹性系数。

2 变量和数据

2.1 变量。物流发展水平:关于如何精确度量物流发展水平,学者观点不一。李正锋(2009)[12]认为货运量可以客观反映物流发展水平,钱晓英等(2007)[13]则认为物流业的主体是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的货物运输业,因此物流发展水平用货物周转量来衡量更为合适。本文选取货物周转量表示物流发展水平,主要是由于货物周转量为各种工具运送的货物数量和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是个典型的实物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物流发展水平。在评价物流地区差距时,为获得更加全面的比较,同时采用货物周转量、货运量两项指标。

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的载体,既是保证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加大投入,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专设有关物流基础设施一条韶关到秦皇岛物流,强调物流基础设施在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界定,尚未有统一观点。孙明贵(2002)[14]认为,物流基础设施是有形的资产,包括交通运输设施和各类配送中心及设施设备;王薇(2003)[15]指出物流基础设施有交通设施、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设施以及包装搬运设施;丁俊发(2006)[16]则认为,物流基础设施是五大运输方式中的重大设施,并包括区域物流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等。本文认为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就是五大运输方式中的重大设施,但考虑到省情差异,不宜计入航空、内河航道、管道运输线路,以解决参数变异性的要求。故物流基础设施指标选取铁路运输线路长度、公路运输线路长度之和作为统计值。

物流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影响物流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作业效率。本文的物流从业人员指标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员之和作为统计值。

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信息化迅猛发展,在各行业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物流业中尤为显著。信息化通过优化与整合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响应水平和行业竞争力,推动了整个物流体系的发展。关于信息化水平的测定,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有两种方法:美国的信息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四大产业结构理论和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数法,这些方法具有完善的指标体系,但需要复杂的基础数据库、数据来源不可靠、即时性欠佳。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简明性,目前衡量区域信息化水平比较通用的简化方法是采用人均邮电业务总量,邮电业务总量包括邮政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总量,因为二者所包含的业务都与信息化密切相关。本文的信息化水平指标选取邮电业务总量作为统计值,更加侧重于考察规模化的信息化水平对物流的贡献。

2.2 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实际为2001~2009年的统计数据。物流发展水平(货物周转量、货运量)、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邮电业务总量)均为省际面板数据。描述统计量见表1。

3 实证结果

3.1 中国物流的地区差距。如表2所示,2001~2009年间,货物周转量CR6值约在0.5~0.6之间,货运量CR6值约在0.38~0.41之间,表明中国物流存在较高的地区集中度。按照我国传统的地区划分,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海南、京、津、沪、琼等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9省市,西部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青海等11省市。由表2可见,2001~2007年间,货物周转量前6个省市均属东部地区,货运量除产煤第一大省山西之外均属东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外向型为经济特征的东部地区所受冲击最大,货物周转量、货运量均急剧下滑,安徽、河南2个中部地区省份得以挤入前6,显示了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潜力。综上可见:我国物流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3.2 物流的投入要素影响分析。面板数据模型能综合利用样本信息,分析各样本在时间序列上组成数据的特征,通过模型中的参数,既可以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又可以描述个体的动态变化特征,较好地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基于物流投入要素的视角,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探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和信息化对物流发展水平的影响。 因面板数据模型中含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方式,故先进行Hauseman检验,结果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因此采取固定效应估计。由于物流从业人员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因此将其删除,继续进行Hauseman检验,结果还是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应该采取固定效应进行估计,为了减少异方差,在回归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最终结果如表3的固定效应2栏所示,为便于比较,表3同时给出了混合回归的结果。

从固定效应2来看,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R2为0.986,总体较高。信息化对物流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信息化投入每增长1%,导致物流发展水平提高0.468%;物流基础设施次之,投入每增加1%,会导致物流发展水平增长0.078%;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发展水平没有贡献,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的物流人才非常少,不能满足物流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在很多作业环节中出现低效率现象,简单的人数增加并不能有效促进物流的发展。

3.3 物流地区差距与投入要素差距的关系。计算2001~2009年的货物周转量、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的CR6,结果如表4所示。

为进一步分析比较出物流地区差距与物流投入要素差距之间的关系,如图1:

从图1中不难得出如下几条结论:(1)4条曲线总体上均处于波动状态,说明我国的物流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期。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物流产业也进入快步发展期。(2)2001~2007年,物流地区差距缓慢增加,表明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不断增大,但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物流CR6值急剧降低,表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东部地区所受冲击最大,这也给中西部地区减小地区物流差距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物流基础设施的差距总体缩小,显示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国家、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物流从业人员的差距总体变大,原因是:伴随着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业务如仓储、运输等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业务快递业迅速崛起扩张,使得物流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但是,此类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所做工作均是劳动密集型,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该结果和面板数据分析中,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产出贡献不显著是一致的。(3)物流基础设施的CR6值在0.33~0.36之间,物流从业人员的CR6值在0.34~0.38之间,而信息化的CR6值在0.43~0.46之间,表明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对物流地区差距的贡献要比物流基础设施差距、物流从业人员差距大。这也提示:信息化通过推动物流技术进步、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等促进物流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缩小信息化水平差距是物流地区差距的根本措施。

4 政策建议

4.1 加大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物流平台,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优化物流业结构,促进物流业发展,有效缩小物流地区差距。

4.2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各省份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也存在差异,且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均比较长,故应进行合理的长期建设规划,建立完善的综合体系,保障顺畅的物流通道。

4.3 加快建立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规范体系,改善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的人才优势,面向社会发展多层次培训体系,实现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发展地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联合运营模式物流管理论文

联合运营模式物流管理论文摘要:一、企业逆向物流管理模式的利弊剖析(一)企业逆向物流自营模式的利弊剖析企业逆向物流自营模式的优势。其一,采取自营式逆向物流模式可以增强企业对逆向物流系统的控制能力,并有助于企业将其控制力向上下游企业延

2610查看详细
2020年09月06日

大数据时代危险品物流管理研究

摘要危险品物流具有危险性及危害性大、专业性强、操作复杂与社会安全密切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危险品物流安全管理存在

359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25日

提升河北物流业服务质量

提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包含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业、研发与工业设

194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24日

物流网络优化必须重视个性化

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0年1月,系国内最早开展现代物流集成化管理、以现代物流理念运作的物流企业。目前,公司管理仓库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年运输

221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21日

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

【摘要】电子商务发展中,物流是重要的一环,两者存在密切的关联。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滞后已影响到电子商务的推进,成为一个主要瓶颈。本文简要分析目前我国物流行

218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10日

物流管理供应链分析

物流管理供应链分析摘要:一、供应链的含义供应链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扩大的生产概念演变而来的,它把企业的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并把它们有效的结合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链式结构,从而作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对于供应链完整定义是:“供应链

1810查看详细
2020年08月09日
关闭
关闭
关闭
right